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
内蒙古师范大学创建于1952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创办的高等学府之一,被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作为自治区重点大学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以鲜明教师教育和民族教育为特色,是一所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占地面积3800余亩,拥有赛罕校区和盛乐校区两大主校区,校舍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超过24亿元,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如先进磁盘存储系统。截至2028年,学校下设31个教学机构、5个合作办学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4所附属学校,馆藏图书240余万册、电子图书210余万种,资源丰富。教职工总数2178人,其中专任教师136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超85%),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学校致力于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及蒙汉兼通的复合型人才,是自治区中学教师培养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和基础教育与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近年来坚持“人才强校”理念,服务边疆地区发展。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质量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教学质量突出体现在其系统性培养体系和创新性行动计划上。学校以“1361行动计划”为引领,聚焦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双向赋能”的愿景,针对内蒙古基础教育需求精准发力:在三大板块(各盟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边境旗县支援帮扶、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提升)实施六项核心计划,包括智库赋能计划、师范生培育计划、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和人工智能赋能计划等。教学质量由高师资水平支撑,专任教师中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占1168人,确保教学科研无缝衔接;创新项目如“大哉言数·九章智能体”的推出(深度融合科学技术史与人工智能),提升了课堂教学数字化水平。学生培养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如艺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融入虚拟现实技术,强化应用能力。学校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近年来以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推进教学设施升级,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4.6亿元,保障实验与实训环节质量,毕业生综合素质获社会广泛认可。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沿革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历史始于1952年,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首批高等学府,成立初名为内蒙古师范学院,肩负培养民族教育人才的使命。1954年增设美术学院,奠定艺术教育基础。1981年更名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历任校长为沙驼(1981.12—1983.4)、窦伯菊(1983.4—1992.9)、曹世明(1992.9—1998.5)、杨效春(1998.5—2000.6)、陈中永(2000.6—2006.4)、杨一江(2006.4—2013.4)、云国宏(2013.4—2019.5)和李树林(2022.4至今),历经多轮变革。2000年后,学校扩建盛乐校区,推动综合化发展;2014年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强化师范特色。近年关键发展包括2022年李树林校长就任后推进“1361行动计划”,2025年数字文化产业科技成果(如古籍数学符号识别技术)发布,以及同年美术学院毕业生展“溯源·创生”系列,彰显71年办学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作为自治区最早高校之一,学校从单一师范院校逐步发展为涵盖本硕博一体化的综合师范大学,保持边疆教育领航者地位。
中文名:内蒙古师范大学
外文名: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简 称:内师大
院校代码:10136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教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和数字化革新为核心,构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开设广泛学科专业,涵盖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学等传统师范领域与数字文化产业等新兴方向;例如,数学智能数字图书馆系统V1.0项目将古籍文化数字化纳入课程,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教育教学注重创新驱动,2025年发布“数聚北疆 文脉永昌”系列科技成果,包括传统工艺数字化平台和文物数字化展示系统,与呼伦贝尔蒙兀文化传播公司、同方知网等签约,推动成果转化;同年美术学院毕业展展出200余幅作品(如雕塑《蒙古包的结》和数字壁画《古镜记——鹦鹉》),融合VR技术培养学生创造力。师资团队支持方面,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确保教学与时俱进;学生参与如“内蒙古自治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联盟”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实践。教育教学成果通过严谨的毕业证书体系体现,包括全日制本科文凭、硕士学位证书等,确保所有师范专业文凭标准统一。学校还强化文化传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北疆草原元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服务区域发展需求。